
???8月29日至9月15日,文化傳媒學院通過開展全院磨課、聽課、評課,對每位教師的教學設計、教學內容、教學方法、教學態(tài)度、教學基本功、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評價,同時,也通過經驗交流會、教研室會議等形式,加強教學改革經驗交流,力求深刻貫徹落實OBE教育理念,優(yōu)化教學內容,創(chuàng)新教學方法,打造“金課”,淘汰“水課”,全面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。
文化傳媒學院此次參評教師共33人,學院“課堂教學磨課”活動工作小組結合教師課堂教學設計及綜合表現,以專業(yè)核心課程為重點考核對象,評選出《中國古代文學(下)》《大學寫作》《廣播電視節(jié)目策劃》《電視攝像》《非線性編輯》5門課堂教學改革試點課程。
(學院“課堂教學磨課”活動工作小組主要由院長、副院長、專業(yè)帶頭人、二級督導、骨干教師構成)
(一)
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實踐“思創(chuàng)融合”理念
萬金平老師《中國古代文學(下)》課程中,組織學生“評三國、論曹劉”的教學手段,啟發(fā)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展開思考,通過回歸學生主體、培養(yǎng)問題意識、注重知識轉化與創(chuàng)新考評機制、培養(yǎng)學生的創(chuàng)新精神等手段,通過深挖思政元素、做好作品闡釋、正面引導學生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貫徹課程思政的要求,以此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實踐“思創(chuàng)融合”的理念。
(二)
將“以賽促學+成果導向”教學理念融入電視攝像課堂
王維老師的《電視攝像》課程,圍繞OBE教學理念,以學生為中心,教學成果為導向,結合“以賽促學”教學模式,通過賽事的形式把教學與實際的項目融合在一起,避免學習的單一化。要想強化實踐教學,應選擇具有實踐性、啟發(fā)性、典型性的賽事及項目,讓學生在認知基礎和情境模擬的基礎上,依照教學內容進行實踐,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專業(yè)賽事和項目中并主動思考,能夠學會發(fā)現并提出問題。
(三)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策劃課堂“專能到多能”的項目化教學模式
孫麗佳老師的《廣播電視節(jié)目策劃》課程,通過項目化教學模式,實現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的提升。
首先,創(chuàng)新項目化課堂教學模式。按照“理論講解-節(jié)目策劃實訓教學-策劃技術討論-項目競標呈現—學生個別指導”這一項目流程組織模塊教學,定期組織電視廣播線上策劃展會、節(jié)目分析沙龍、節(jié)目編導競賽、線上自擬節(jié)目策劃練習等主題項目形式,構建個性化、多元化教學體系。
其次,整合項目化實踐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。以基礎性實訓項目、綜合性實訓項目及創(chuàng)新性實訓項目為主,以普通課堂授課、市場情境構建相結合方式,集中指導學生培養(yǎng)策劃及編導能力,強化實踐教學效果。
最后,不斷充實項目化課程內容。將新媒體策劃與傳統(tǒng)媒體策劃在內容、制作方式、節(jié)目風格上做對比,要求學生及時總結電視廣播媒體的不足及改進方向,做好內容滲透教育。同時,可在項目化教學中增加綜合實訓——模擬綜藝晚會節(jié)目形式的教學活動,以教學內容為主題,安排學生自由選擇節(jié)目所需的主持人、編導等角色,對綜藝晚會節(jié)目進行模擬編導,從實踐中尋找知識規(guī)律。
(四)
弱化“學科本位”思想,加強“大學寫作”課程的學科綜合性
孟祥武老師的《大學寫作》課程中,注重聯系學生經驗和生活實際,提倡和追求寫作和哲學、心理學、教育學、社會科學彼此關聯,相互補充。重視學科知識、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,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,密切“寫作”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關系,改變先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,加強“寫作”課學科的綜合性。
(五)
立足課程多元評價原則,強化非線性編輯課程考核方式
劉巧玲老師的《非線性編輯》課程采用“集中授課+課堂演示+綜合訓練+慕課+實驗”教學模式,課前安排學生分析案例,通過前導案例導入問題,帶著問題來學習,課中學生通過解決綜合案例問題進行知識的探究和研討,使知識轉化為專業(yè)能力,圍繞重難點知識組織課堂演示,通過演示權競爭、小組互評開展項目式、互助式學習,貫徹課程多元評價原則,將過程考核與終結考核充分結合起來,以激發(fā)學習動力和專業(yè)志趣為著力點完善過程評價制度。
- 上一篇:2022年遼寧省高校中外...
- 下一篇:推廣普通話,喜迎二十...